战败航船的定位与回收是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。战败后的舰船残骸通常会出现在最后交战区域的坐标点附近,系统会以特殊标记标注其位置。残骸存在时间为48小时,逾期未回收将自动消失。回收需派遣工程舰或运输舰执行,不同舰船残骸的回收耗时与资源返还比例存在差异,巡洋舰及以上级别残骸通常需要更长的回收时间但能返还更多资源。
残骸的分布规律与战斗类型密切相关。常规PVE战斗中,野怪被击败后生成的残骸集中在交战点10-20单位距离内;PVP对抗中,残骸可能因舰船撤退路径分散在更大范围。高价值舰船如战列巡洋舰残骸往往伴随护卫舰残骸群出现,这种聚集现象与舰队编组逻辑有关。需注意部分特殊区域如高能辐射区会加速残骸消失速度,需优先处理。
回收残骸的战术考量涉及舰队配置与路径规划。建议编入FG300装甲型护卫舰提供护航,其高性价比的防御能力可应对可能发生的遭遇战。工程舰建议选择中型以上型号,其仓储容量与回收效率更适配残骸处理需求。路径规划需避开敌方活跃区域,若必须经过争议地带,可采用分批次运输策略降低风险。回收过程中保持舰队通讯频道开启,便于接收实时敌情预警。
残骸回收的优先级判断需综合评估舰船类型与战术价值。战巡与航母残骸应列为首选,其返还的技术值与稀有材料具有不可替代性;驱逐舰残骸次之,适合作为常规战力补充;护航艇残骸回收价值相对有限。同一区域内若存在多组残骸,建议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处理,此举可最大限度保障高价值资源的获取。特殊情况下可放弃部分低价值残骸以缩短暴露时间。
残骸的战术再利用存在特定条件限制。被回收的舰船需在基地船坞完成修复才能重新服役,修复时间与舰船损伤程度成正比。部分严重损毁的舰船仅能拆解为基础资源,无法修复。需注意反复战败的舰船会累积损伤系数,当系数超过阈值时将永久损毁。合理规划舰船维修序列能有效维持舰队持续作战能力,建议优先修复核心主力舰。
战败航船的后续处理直接影响舰队重建效率。回收过程中获取的战场数据分析可用于优化舰队编组,通过研究残骸分布模式能反推敌方攻击偏好。建议建立专门的残骸回收日志,记录各区域残骸生成规律与回收成功率,此类数据对长期战略规划具有参考价值。需明确的是,残骸回收仅是战力恢复的环节之一,完整的舰队重建还需结合技术值分配与蓝图研究同步推进。